要防范“變味”的互助保險
今年1月保監會發布《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后,相互保險組織的籌建目前已呈井噴態勢,但如何識別和防范“變味”的互助保險,也需要引起相應的關注。
互助保險能給消費者帶來兩方面益處。一方面價格低廉;另一方面能部分提供市場急需,商業保險公司無法提供對應風險保障。這是由互助保險特殊優勢決定的,而且在發展的前期優勢更明顯。相互保險公司在發展初期往往針對某一個特定的群體,群體規模小,群體成員之間往往有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聯系,因而能極致地發揮相互保險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低,產品價格低,獲客優勢明顯、客戶忠誠度高等優勢。
然而,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投保人數的擴張,相互保險公司的溝通成本、管理成本等逐漸加大,到一定程度后,這些優勢可能會逐漸減弱,缺乏資本市場支撐等劣勢則可能逐漸顯現。世界相互保險的發展歷史見證了這一優劣勢的轉換。20世紀中期互助保險達到頂峰后,隨著保險公司的規模不斷擴大、資本市場不斷發展和金融業競爭加劇,相互保險出現了非互助化浪潮,開始走下坡路。
主要原因首先是互助保險利用資本市場的能力有限,并購和業務拓展難度較大。相互保險的保費兼具保費和資本的性質,因此,相互保險的資本擴張與業務擴張往往合二為一,在保戶增加及保費增加時,資本得以進一步增加。而股份制保險公司則通過增發股票等資本市場工具更加靈活地向社會和股東募集資本。由于缺乏資本市場的支持,使得互助保險在并購和業務拓展上受到束縛,無法通過資本運作快速應對市場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各國政府對金融業監管放松帶來了金融競爭加劇,同時保險監管又要求保險公司保持更高的資本準備金,這使得本來就資本金匱乏的相互保險公司陷入困境,相互保險公司出現了轉型為股份制保險的非互助化浪潮,以美國為例,美國壽險相互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由1986年的50%降到了2001年的近15%。
其次,互助保險容易形成內部人控制。法律上雖然賦予了保戶所有權,且許多公司在形式上也建立了相關的組織架構,但在實踐中保戶對于所有權的支配力往往比較薄弱,從而導致公司主要由管理層進行經營和支配。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由于保戶非常分散,存在交易成本和“搭便車”的負向經濟激勵,保戶實際上行使所有者權利的意愿并不高;第二,外部監督機制缺乏,在實踐中,保戶大會無法有效運作,所有權使用機會很少。
最后,互助保險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難以吸引急需的精算、產品開發和管理人才。這也限制了互助保險的發展。
因此,在國內掀起互助保險組織籌建熱浪的時候,識別和防范“變味”的互助保險,就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按照監管規定,相互保險組織主要發起會員負責籌集初始運營資金,主要發起會員為法人機構。一般發起會員承諾在組織成立后參保成為會員,一般發起會員數不低于500個,且初始運營資金不低于1億元人民幣;專業性、區域性相互保險組織一般發起會員數不低于100個,初始運營資金不低于1000萬元,且堅持會員制和封閉性原則基礎上,針對特定風險開展專門業務或經營區域限定在地市級以下行政區劃;涉農相互保險組織初始運營資金不得低于100萬元。
一方面,互助保險通常都是提供商業保險不愿意保、利益薄、道德風險大的業務。如農業、農機、養殖業等。另一方面,互助保險主要解決風險保障問題,其非營利性決定非為追求高額投資回報。因此要警惕主要發起人以投資收益為誘餌來達到籌集資金和吸引會員加盟。相互保險組織與股份制保險公司在資本構成方面有所不同,不存在股權溢價和上市收益,通過相互保險轉制為股份制保險,享有前期相互保險發展的成果方面要存疑。目前也無需向社會公眾公開募集籌建資金。
參與互助保險一定主要注意一下幾點:
互助保險要明確經營業務,且風險同質化程度高,規模達到大數法則的基本要求。不能因追求規模而忽略參與者要具有共同的風險特質。
互助保險是基于相互信任,因此互助保險參與者最好應該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一定關系且風險相似群體。因此拓展客戶基本還是通過線下渠道。國內互助保險借助互聯網與從關系緊密的群體切入相比,此種模式最大的好處在于快速擴展用戶,節省成本,更符合年輕一代的習慣,但由于成員來自陌生的不同終端,道德約束力相對較差,因此這種模式更適合比較簡單的互助計劃。
互相保險需要透明的運作,讓參與者參與并監督?;ブkU可以通過互聯網改善運營效率,提高透明運作。當前互聯網極大地縮減了人們的地理距離和溝通成本,這為相互保險在更大范圍內聚集有相同需求的人提供了可能。同時互聯網在運營上也將改變傳統保險的做法,構建了一種自組織、自管理的互助模式,摒棄中間環節和中間費用,從而提高互助的運行效率,獲得最高的性價比。
互助保險需要與所承擔的風險保障對應的規模的專業的服務團隊、產品開發團隊進行經營并防范風險以及相對合理的定價。進入互助保險意味著簽署了互助協議,一定要注意風險保障方案的可行性和定價的合理性可持續性。